【當環境治理成為政治工具,ESG信任體系將面臨何種風險?】
- 水源資本
- 18小时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文章類型|ESG

《前言》
環境法規從來不是靜態的,而是伴隨著科學進展與社會共識而不斷演進。然而,美國現任政府近期發布的兩項行政命令——包括所謂的「零基準監管預算」(Zero-Based Regulatory Budgeting)與「快速撤銷不合法規則指令」——卻試圖將聯邦環境法規架構大幅重置,甚至繞過現行法律程序。
對此,來自哈佛、Sierra Club 等機構的法律學者紛紛指出,這些舉措「違憲」「不具法律基礎」「將造成執法混亂」,也揭示了在 ESG(環境、社會、公司治理)趨勢下,政治權力與永續原則間愈發劇烈的衝突。
從 ESG 專業的視角來看,這不只是法律攻防,更可能動搖市場對美國永續政策的信心,並削弱全球企業在碳中和、綠色轉型上的制度支持。
《環境法治的削弱,將如何影響 ESG 架構與永續治理?》
破壞監管連貫性,削弱企業投資預期
「所有新法規預設一年後自動失效,除非另行延長」的行政命令,將導致企業無法預測政策有效期,並在碳盤查、排放管理、供應鏈合規等方面陷入不確定性。這不僅妨礙企業進行長期投資與規劃,也影響 ESG 評級機構對企業環境風險的衡量方式。
加劇政府與企業在責任分工上的脫節
依據《行政程序法》(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),所有聯邦法規的制定與撤銷,皆須經公告、徵詢意見、審查資料等流程。若以「好理由例外」(Good Cause Exception)規避這些程序,將嚴重侵蝕法治基礎,也使企業難以信賴政府機構的永續標準。一旦這種模式被推廣,企業 ESG 報告中的「遵法性(compliance)」將失去依據。
削弱跨國協調的氣候治理效能
若美國試圖單方面鬆綁環境規範,其對《巴黎協定》《氣候相關財務揭露(TCFD)》等國際倡議的承諾將失去說服力。這會牽動全球資金市場對 ESG 資產的估值,尤其對金融機構、主權基金等高度倚賴政策透明度的投資人造成疑慮。
對企業永續價值主張構成制度性反撲
多年來,ESG 不斷強調企業不應只以股東回報為核心,而是必須關注對社會與環境的外部性影響。然而,當政府以「行政命令」方式快速削除環境保護規則時,等於向企業釋出「環境責任可被選擇性執行」的錯誤訊號。這不僅可能讓部分企業削減永續成本,也會讓真正投入淨零轉型的企業處於競爭劣勢。
---
《專業觀點與思考方向》
對 ESG 實踐者而言,這是一個信號:環境法治並非理所當然,它需要來自政策、產業與公民社會三方的共同維護。若美國政府持續試圖將氣候與環境責任排除在治理框架之外,那麼 ESG 作為一種制度創新,也將失去制度支撐,淪為市場中無法兌現的道德訴求。
未來,我們必須思考的是:
國際 ESG 標準是否能建立跨國法律支持體系?
面對法規波動,企業是否應強化自律與第三方查驗機制?
投資人如何因應法規風險的系統性上升,重估環境治理對企業評價的影響?
這些問題,將成為 ESG 發展從「企業責任」走向「制度穩定性」的下個挑戰。
Comments